加拿大新闻

《萦绕中华文化:华人社区历史和生活展览》万锦市博物馆开展

(《健康生活报道》记者马丽霞2023年9月27日多伦多报道)“橫戈百兽,推狮为首,千古华夏,唯龙独尊”。在一阵铿锵的舞狮锣鼓声中,《萦绕中华文化:华人社区历史和生活展览》于今晚在万锦市博物馆拉开了帷幕。

萧美珍、薛家平、林劲浩为狮子点睛

 

一直持续至2024年2月25日的《萦绕中华文化:华人社区历史和生活展览》,除了提供在线展览之外,还将走进约克区的公共场所和学校做巡回展,为学生、家庭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机会,让他们了解加拿大历史的这一重要部分,并参与有关身份认同、多元化和公平公正的有意义的对话。在2023年《排华法案》颁布100周年之际,此次展览属于通过电影、视频、书籍、讲座和其他媒体来教育加拿大人了解早期中国移民遭受不公正待遇的纪念活动之一。

展览现场

 

在开展仪式上,万锦市长薛家平(Frank Scarpitti)、加拿大颂华会(Tribute to Early Chinese Immigrants Canada Foundation)会长、前公民法官萧美珍(Nancy Siew)、约克地区教育局代表林劲浩(Ron Lynn)等其他万锦市政要也参加了开展仪式。

图:(从左至右)《国际艺术新闻网》英文编辑丹妮尔·玛丽·诺瓦克、国际艺术和艺术家联合会创会主席迈克尔·简森、颂华会会长萧美珍、温迪·卡德洛夫斯基(万锦博物馆之友、博物馆董事会主席)、万锦市长薛家平、约克区教育局代表林劲浩、华人书画家石甫

 

薛家平说:今年《排华法案》出台一个世纪,是华人历史上挥之不去的伤疤。

今天揭幕的展览提醒我们,尽管华裔加拿大人的道路上布满了障碍,但他们决意走向成功并做到了兴旺繁荣……。如果历史是我们的老师,那《萦绕中华文化:华人社区历史和生活展览》就是一个再好不过的课程:了解我们地区的华人是如何成为我们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

这次展览是我们对为加拿大社区做出巨大贡献之人的致敬:感谢你们和你们先辈几代人为把加拿大变成如今这个国家所做的一切;感谢万锦博物馆的馆长珍妮特·里德(Janet Reid); YRDSB档案馆馆长丽贝卡·米切尔(Rebekah,Mithchell);特别感谢萧美珍(Nancy Siew)对这次纪念活动做出的非凡贡献,感谢石甫为《排华法案》纪念活动所书写的两幅卷轴:“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恰当地描述了早期中国移民加拿大之旅的苦难。…….

今天,我们停下来,珍惜这一时刻——标志着我们集体故事的新篇章。我们以乐观和感激之情来庆祝这个新的开始。

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华人社区之美亦如此。从那些过往历经如此黑暗历程的早期中国移民到如今倍受欢迎的中国移民,是他们使加拿大成为了今天如此美丽的国家,我们尊敬你们,感谢你们所有的付出。

万锦市长薛家平在华人艺术家石甫书法上签字盖章

 

位于加拿大安省大多地区的万锦市博物馆(曾被称为万锦区历史博物馆,后又被称为万锦博物馆与历史村庄)占地25英亩(10公顷),它致力于保护万锦市过去的旧建筑和文物,特别是当原来的乡村已经城市化时。博物馆内记录了万锦市从19世纪早期到现在的历史,并提供展览、学校项目、公共项目和活动,以及研究设施,将万锦市的历史与今天的新“定居者”联系起来。

《萦绕中华文化:华人社区历史和生活展览》位于博物馆内的二楼。里面陈列的展品包括照片和博物馆收藏的各种文物,以及由当地个人和家庭借给博物馆的文物。超过120万人称为家园之地的约克区,承载着个体与家庭的回忆、传统与文化。

Quan 氏的后裔及朋友合影

今晚,在馆内“Quan’s Laundry”简介处,Quan 氏的后裔及朋友留下了大合影。早期的加拿大华人在极其有限的工作机会当中只能从事一些劳力工作或者自雇。1890年至1950年间的华人洗衣店满足了这方面的大量需求并成了维系华人与当地其他居民的纽带。排华法案废除后,各种小生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约克区,譬如Quan Appliances和浅水湾裁缝店。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移民潮里,在世嘉堡、万锦和列治文山纷纷涌现出独特的华人社区。万锦作为“高科技之都”更是深受新老移民的青睐。餐饮业也很受华人欢迎。许多中国菜也融合了西方口味,创造出独特的”加拿大式中餐”。

“聚是一团火,散如满天星”,馆内的一幅卷轴长卷记载了华人从身世浮沉雨打萍到敢为天下先的历史。或是囿于贫困,或是苦于战乱,许多文化背景各异的华人在19世纪中页的淘金热以及19世纪末太平洋铁路修建时期来到加拿大。当时的华工拿着最微薄的薪水担负着铁路建设中最危险的工作。铁路修建完成后选择了留在加拿大的华工迁徙至东部城镇,开设了洗衣店、小卖部,或餐馆。许多当地人都不待见这些说着陌生语言、散发着外来文化气息的华人劳工。随后,“黄祸论”甚嚣尘上,在盲目恐慌的氛围下,各种针对亚裔的种族歧视政策和法案纷纷出台,试图阻止更多华人入境加拿大。强制每位华裔移民缴纳50加币的人头税在往后几年里增加至500加币。1923年7月1日,《排华法案》发布,几乎禁止了华人以任何形式进入加拿大。这一天被华人称为耻辱日。

馆内的一幅卷轴长卷

展馆内有这样一段话:“纵观加拿大的历史,有这样一群人,尽管他们饱受歧视,却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广大华裔居民小到生活中的刻板印象,大至种族歧视政策,他们百折不挠,勇敢地与所有这一切抗争着。他们用心经营自己的小家,积极促进社区间的联系,终于闯荡出一片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此刻,我们历数从排华法案开始这100多年来华裔加拿大人做出的贡献,希望能被更多人永远铭记。”

开展仪式现场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排华法案》依旧盛行,加拿大华人依然自发代表加拿大投入战斗。1945年,退伍军人叶求铎(K.Dock Yip)成为加拿大的第一位华裔律师,致力于改变移民法。在他和朋友Irving Himel的不懈努力下,《排华法案》在1947年被推翻。1957年,社会活动家林黄彩珍(Jean Lumb)游说政府,促使华人家庭得以团聚。经过各界人士的多方努力,1967年,所有基于种族和国籍的移民限制终于被取消。如今,在约克地区,赵善光(Alex Chiu),何胡景(Alan Ho),陈志辉(Godwin Chan)以及杨士停(Sandra Yeung Racco)这样的早期倡导者在社区里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对加拿大华人的歧视并没有随着《排华法案》和“人头税”的废除而彻底消失。像CTVW5的《Campus Give away》(1975)和Maclean的《Too Asian》(2010)这样的节目和文章让华人群体直到今天依旧被刻画成“异类”。曾经的非典和刚过去的新冠疫情更是凸现了这一状态。就在2023年,甚至还有针对华人的种族歧视涂鸦出现在Markville购物中心。加拿大华人及其盟友持续为平等、人权和纠正历史错误而奋斗着。经过数十年的不懈抗争,联邦政府终于在2006年就“人头税”和《排华法案》向华人社区道歉。”

“百年过去,华人社群已成为约克地区重要的一部分。作为公民参与的先鋒,华人展现出的多元文化和创业精神,很好地彰显了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良好的教育让这一代的青年领袖接过父辈的旗帜,在通往公平正义的大道上坚定不移地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