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东瑞专栏

初访锦绣花园老乡

东瑞

 

五月三十日,初夏的热风缓缓地吹,天气不热,心情放松,令岛城市面上的人流熙熙攘攘,气氛高涨,欲升腾到天上去。

与新界同学、老乡老吴通电话,他聊起自己包粽子,我们开玩笑说想尝尝他的手艺,他说,早准备送我们,我们是第十二位“订户”了。我们说,难得近期暂见日日是好日,想到他家小坐,既想看看他藏的古董,更重要的是听听他家包粽子的复杂程序,因为多次听他讲起每年固定包二百五十个粽子自食和送亲友的故事,很被吸引。

 

同学家住新界元朗锦绣花园,我们这对大路盲很久前来过,印象已模糊,老吴让我们乘东铁到上水,然后由他驾车“接驳”到他家。去年我们几位同学刚饮茶小聚,因此见面后觉得彼此无甚大变化。他驾车约二十几分钟,四周空间渐渐宽阔起来。大生围范围果然不小,五千间独立住宅连绵铺开,很有气势。终于抵达他那栋三层的独立楼房。前后的小花园小巧舒适,情调小资味重。

 

满屋陈列的古董也许价值超过他物业本身,每一件都有好听的传奇,但已属专题,可另外撰述;最感兴趣的还是他包粽子的故事,可惜他最忙碌的大战时光已经刚刚在前几天结束,只能给我们看看他的辛勤战果:锅里、冰箱各层,从一般的分格到最冷的冰格,都塞满了一组组的粽子,有的还在等着好友来取。

老吴大半生打工、做生意,拼搏努力,都出成绩;如今妻贤子孝,生活不愁。他喜爱购买古董养眼怡情,而与老同学、老乡叙旧情、谈往事,每年端午前夕包粽子赠送亲友就成为他最大兴趣。老吴是奇人,包粽子当主厨,太太只是协助角色;我们问两百五十个粽子需要分天完成吗?他摇摇头道,哪用几天?忙个一天就大功告成了。谈起蒸煮粽子的准备功夫和程序,那是够繁琐和费时的,例如竹叶的浸洗、糯米的水浸和翻炒、馅料的准备、蒸煮的时间,都不简单。老吴的手艺来自家传,尤其是母亲。早期生活在海外,从小看母亲包粽子,耳闻目濡,也就印象深刻,培育起自己这方面的喜爱。他包的是闽南(福建)粽子,而福建粽和广东粽在香港也渐渐形成了粽子家族的两大分支和相异特色。闽南粽虽然内馅用料离不开糯米、肥瘦猪肉、五花肉、花生、咸蛋黄、冬菇、蚝干、虾米、栗子、江瑶柱等,却可以由包粽子的人视喜爱和成本考虑取舍。老吴包的粽子用了草绳扎,一只只呈三角形,大小平均。

 

谈话间,吴太太已经蒸热六只粽子,置于一个小盘上。我们开始解开,剥离包叶和糯米时,叶基本没有黏住糯米,解开得顺畅;一只闪着黄澄澄金光、显得晶莹的裸粽就坐在小碗里了,一时很难说出那种搅动味蕾前的欣喜感觉,因为老吴毕竟是大男人,居然也将手艺性很强的粽子包得那样精致迷人,简直是艺术品呀。如果摆起摊子,以这样的形象示人,卖相绝对一流,不怕没生意呢。老吴夫妇怕我们拘束,也礼貌性地陪我们各吃一只。边吃边谈,分享他包粽子的经验和兴奋,我们看到打开的粽子,每只糯米分量不很厚,和馅的“距离”很近,一打开,一股糯米和肉的香气就扑面而来,仔细瞧,用的馅料有猪肉、咸蛋黄、江瑶柱、虾米和香菇。粽子不咸,味道适中,真好。他非常重视咸蛋、江瑶柱,几乎只只都有,因此成本应该也比较高。由于不油腻,加上我们是特地空腹而来,一连吃了两只。

在我们所交往的朋友和亲戚中,和中秋节不同,没有人制作月饼,倒见到不少人包粽子,也许粽子所包的馅,五花八门,可以显出自己的爱心和创意吧?再说,送人粽子,不需要如月饼需要纸盒、铁盒那样讲究体面的包装,送人既做了人情,也较为随意方便。

临告辞,我们拍照,也到后花园留影,老吴嘱咐太太将八只粽子装在环保袋,让我们带回家。我们说,真是感谢,今天又吃又获赠,也看到了你一家居住的安静环境,太难得了。傍晚时分,老吴还有事,无法驾车,送我们到车站,乘车到上水再转东铁回家。

等车期间,看到大生围一片幽静,这一天,第一次新界自由小旅,久违的舒适感觉涌满心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