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东瑞专栏

俄国情意結

东瑞

 

 

2016年我们旅游北欧,包括丹麦、挪威、瑞典、芬兰、俄国,很可惜行程安排俄国只是聊表一格、行色匆匆、走马看花,只占据了一两天,我和老伴说,俄国我们应该再专门来一次,作深度游。

虽然那次带我们的年轻导游将政治偏见带入旅游,令我们十分恶感,但不影响我们从景物、民族、历史、文学等方面对俄国的喜爱和好感。记得,那位·导游不理睬团友的立场和判断,居然用几句话妖魔化俄国和中国,说什么,今天的俄国就是昨天的中国大陆,然后用一些危言耸听的描述抹黑俄国。我对老伴说,这导游一定是骨髓非常崇美而且被深深洗脑过。我觉得我们年轻时候那种化解不开的俄国情意结被他伤害了,内心愤愤不平!

说实话, 恐怕四十后、五十后的中年人,如果在中国大陆和东南亚生活过,都因为中俄的友好关系,很少不深受过俄国的影响。尽管西方不断抹杀俄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欧洲抗击德国纳粹的主力形象、对战胜法西斯做出不可抹煞的贡献,俄国战斗民族的形象还是通过不朽的文学、电影、歌曲等艺术形式深入民心。很少人不知道奥斯特洛夫斯基非常励志的自传体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钦佩主人翁保尔柯察金的英雄事迹;中学时期我们都热爱阅读俄国文学,喜欢文学巨匠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丽娜》,读过普希金的《上尉的女儿》、爱情抒情诗、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父与子》、契诃夫的短篇等等;沉迷于电影《静静的顿河》《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雁南飞》《士兵之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和改编的电影《白夜》等等,也曾经沉醉于那些唱遍中国大陆的苏联歌曲,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山楂树》《三套车》……这些俄罗斯(当时的苏联)歌曲,六十岁以上的人都耳熟能详,成为了他们集体的青春记忆,也是对苏联国家美好形象的崇拜和想象。尽管六十年代中苏的蜜月曾经出现严重的阴影,半个世纪后,世界各国关系重组,西方霸权主义横行,八十九十年代诡异的颜色革命、“苏东波”骨牌效应,苏联解体了。但累死的骆驼比马大,庞大躯体死而不僵。许多中国人对俄国的好感,依然没有消失。普京上台后,曾经为被批判的文学大师索忍尼津平反,发奖章,出版他的全集,评价他为“俄罗斯的良心“,我也读过索氏作品,喜欢这位大作家创作的人性小小说,非常精彩。

 

回说那次行程,北欧几个小国的富裕和傲慢我们亲感身受,但印象更深刻的是俄罗斯的“大”。我们参观莫斯科地铁,犹如参观博大美丽的皇宫,比起西欧老牌殖民帝国英国地铁的残旧衰败,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俄国的涅瓦河,大而美,奔腾不息,活力十足;冬宫博物馆也是那样美而大,弥漫着浓郁的艺术气息;红场更是旷大壮美。可惜,这样博大的国家,当时只能拍拍照,停留一会。最感慨的是夜晚逛酒店附近的超级市场,并没有如那位恶意抹黑的导游所说的物资贫乏、供应短缺,恰恰相反,东西琳琅满目,非常丰富。最感人、也在我们到旅游记忆中从未遇遇见的是,我们住两夜的那家酒店,好几层房间中间通道的两边墙壁上都挂满了俄罗斯作家的照片头像和经典文学著作里的插图。由于我喜欢俄罗斯文学,因此一眼就认出不少那些文学巨匠的名字和书名。那两个晚上,我们拍了不少照片,心情激动不已。浮想联翩着,一方面想象着酒店经营者一定是个热爱自己国家文学的人,为它而自豪;一方面更触动我多年来对俄罗斯一国深度游的心愿,满足我参观普希金、托尔斯泰等文学巨人故居或陵园、访遍相关文学博物馆或纪念馆、重温他们遗迹的心愿。

 

今天,当俄乌战争举世瞩目、打了两个月之际,回顾半个多世纪的前尘往事,怀念不已;如今乌克兰和俄罗斯战火未熄,,何时疫情消灭,和平到来,春暖花开,让我们重游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