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东瑞专栏

书和金门

东瑞

 

香港的书业因为世界性网络的发达而衰退,香港的书业更因为疫情的影响而一落千丈。回想近三十年我一直在这行业浸淫和浮沉,目睹和亲身感受这一行业的沧桑,不禁感慨万千。旧书店似乎渐行渐远,淡出爱书人的视野;香港旺角西洋菜以前是二楼书店的天下,以文史哲专业图书独树一帜,吸引海内外无数有关书迷,专程来港猎书。在网络、租金、疫情先后或交叉冲击之下,二楼书店被迫搬到更高、租金更便宜的地方,旺角以往的二楼书店从前如雨后春笋的特色从此荡然无存。读过一本《香港书店巡礼》,作者有心,搜集了香港九龙至少百余家书店的资料,那是九十年代初期,正当香港书业鼎盛的黄金时代。想不到三十年而已,已经衰败如此。

 

不禁回想起图书在金门的命运,实在远比香港好很多。网络、手机的阅读对纸质书籍阅读的影响,相对来说比较少。

初来金门,住在才女杨婉苓经营的珠山慢漫民宿,见到客厅摆了两长列书架的图书,实在万分惊喜。旅游过中外不知多少国家和城市,那曾见过书出现在酒店、宾馆、民宿这些一向被认为只与旅游、住宿、休息有关的地方,几乎与阅读绝缘啊。初来的那两天,我夜晚不断翻阅架上的书,恍然明白,主要慢漫民宿主持人(老板)杨婉苓是文化人也是读书人,还是一位会写文章的才女,难怪那么重视民宿里那种气氛浓浓的书卷气。这民宿里的图书,有的是住客送的,有的是一些金门旅游数据;我来金门几次,若住在这。家,一般都会带好几本图书送杨女士。她之后会摆在架子上

知道我们喜欢书,在香港经营的也是出版,杨女士有次带我们到小径的特约茶室展示馆参观,一位文友租下这里的一间空室,作为咖啡阁,最妙的室内开辟了一个不小的角落作为售卖和阅读之用。在香港,也有一些规模比较大型的书店,让一些小型的咖啡档进驻,以配合书店的经营,让小资情调加浓;然这毕竟是商业味多于咖啡香,不像金门特约茶室里的这家书店书香和咖啡香融合得那样浑然天成。我们在此喝咖啡谈天,感觉特别好。

 

金门许多景点的小卖部,都设有小书架,摆卖少量的书甚至也不怕只有几本书,吸引游客和爱书人。这也让我很惊喜,香港商业气息太重,那会出现这类文化风景?这也令我这样的海外金门子弟感觉故乡完全和香港不同,金门文化风气鼎盛,金门老乡身上满满都是书卷气;金门文人书写金门、营销金门的确不余遗力,的确也出了不少文采丰盈的、图文并茂的图书,值得称赞和弘扬。否则,那些小景点、咖啡阁,都不会愿意摆卖太平庸而缺乏吸引力的书的。

金门文人、作家、各个行业人士对纸质图书的坚持,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最令人感动的是好几家纸质图书书店依然在坚守自己的岗位,有次金门县写作协会理事长王先正陪带我们跑好几家书店,也看到他带自己的几本着作寄售,书店老板都非常乐意和热情,令我感觉到纯文学生存的不容易,必须互相支持。翻翻书架上的书,不少纯文学书籍都是金门县文化局赞助的。

 

当然,如果要说令人钦佩和肃然起敬的,当数位于金湖镇复兴路46号的长春书店。许多人都知道那是金门扛鼎资深老作家陈长庆主持的、历史超越半世纪的老书店。狭长的通道,书排得密密麻麻的书架子,海报,门口摆着的、封面色彩已然泛黄且蒙上少许灰尘的《文创达人志》,构成了长春书店的独特风景。令人最感动的是就是在这样一个老牌子老店,主事者陈长庆长期地坐在书店左侧一个狭窄的角落,一张小书台上摆着半新不旧的计算机,长庆兄就这样在一边有人进来托售书、有熟客来取《金门日报》的情况下,不断起身,不断坐下敲键,十几年来,敲出了《花螺》《槌哥》《走过烽火岁月的金门特约茶室》《金门特约茶室》等等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二十来部长篇。每次来金门办事或度假,探访陈长庆兄,都成了我和瑞芬最重要的选项。一壶清茶,一碟点心,谈谈心,拍拍照,感觉非常开心。也很佩服他,面对疾病的威胁,生病期间还写出十来部扔地有声的长篇,终于走出了自己的艳阳天。山外、车站前的老字号——长春书店,不仅成为金门书业文化人坚持纸质图书的精神象征,也该有资格被列入联合国世遗项目。

金门文风鼎盛,纸质文学、纸质书店,一定不会被强烈来袭的网络风、电子风刮得随风而逝,必然会在美丽的土地上与天地共存,与爱好者共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