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孝事
冯志强 / Jonathan Fon
一件孝事,“孝”念 xiao, 第四声。《一件小事》读起来几乎同声,则是鲁迅先生的散文名著,“小”念 xiao, 第三声。鲁迅先生在该文章里从一个“小”字写出一个“大”字来。
孝为百善先,古训有二十四孝。其中有一则孝事称作《戏彩娱亲》。传说中有一位老者名称老莱子,年龄已过七十,仍旧身披彩锦衣衫,在老父老母堂前,矫揉造作各种稚童憨态,逗趣两老,博取老人欢快。这件孝事又称《老莱娱亲》。

作者提供资料图片。
今天,我要讲发生在身边的一件孝事。昨日下午(2025年9月12日),我执行上门见证文件宣誓的公证服务。这是我主动提出上门服务并且不加收上门服务的费用。我服务的对象是母子二人。他们俩住在一栋屋子里,没有其他家人相伴。他们各自要在我面前履行文件宣誓。儿子称自己今年八十四岁。他母亲今年有一百零三岁。这位八十四岁的儿子多年伴随他的母亲,孩子们不理解,太太离他而去。他的兄弟姐妹并不因为他的付出而表现出赞许和谦让的态度。但是,他依然坚持。
这位老弟兄思路清晰,文笔通畅,起草的文件叙事丝丝入扣,文理通达。看他出入接待,扶持母亲来跟前签名,动作平衡协调。我为他享受到这一份老年的轻健而喝彩。八十四岁的儿子服侍一百零三岁的母亲,堪称现代版的老莱娱亲。
我出门之际,迎来了一位政府提供的PSW护工。显然,这是给老母亲做个人卫生服务的。政府提供的医护保障多少成就了这件孝事。
因为听说进出不方便,我便主动提出上门执行公证服务,这已经不是我的第一次。当年,加拿大联邦政府为历史上向华人征收不公道的“人头税”表示道歉,并且发放赔偿金给幸存者。幸存者需要作经过公证的身份宣誓。我法律事务所接到这样的要求。一位居住在老人看护公寓的老人已经一百零三岁了。(也是一百零三岁!)为了做这样的公证,她的家人已经联络过好几处,得到的回应俱是老人必须到他们的事务所办理。那时候,已值隆冬节气。路边有积雪,路面潮湿,人行道阻塞。她的家人感到为难。我满足他们的要求,答应上门执行公证业务;还告诉他们,这是我的福气可以为一位一百零三岁的老人服务。那是求都求不来的,求之不得的机会。同样地,这次完成公证业务后,离开这对母子时,我表达了同样的感受。我确实很感恩可以服务到这般高寿的老人。啊呀呀,我自己也是虚岁七十八啦。
在朋友圈内,也有类似的处境。一位女性朋友正服侍着一百多岁的母亲,自己也是七十里外的人。她早年守寡,自己无出,接受了先生留下的一对失恃儿女。她一直坚持着,乃至孩子们立业,始终视同自己骨肉。这样的孝贤又如何评说。
回首周顾自己身侧,三位胞妹都在七十岁里外,还在环侍九十七岁的老母亲,我自己却身处日夜颠倒的一隅,实感无奈。一件孝事真难造就啊。
而今,医学昌明。长命百岁不属奇迹,但是伦理因此遭到挑战,人情和家庭关系因此受到挑战。每一个人生都有这样一段经历,都要经历这样一件孝事。对待自己,对待家人。一件孝事就讲到这里吧。
2025年9月13日,多伦多
作者介绍

冯志强(Jonathan Fon),加拿大华人,定居多伦多。跨族裔媒体时事评论员,专栏作家。
1986年至1989年,在上海《中国合作经济报》担任国际版记者、编辑;同时受聘为国际合作社联盟机关刊物《国际合作评论》季刊撰稿报道中国供销合作社动态和介绍刘少奇合作社经济思想及其历史发展。
1992年开始,先后在多伦多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国语广角镜》、《Omni 2 国语电视》、城市电视《家国纵横》等电视台时评节目;加拿大中文电台《国语热线》的长期特邀嘉宾;时评言论在各种印刷或电子媒体发表,如美国的《华夏文摘》等。同时接受英语电台、电视台和报纸的采访,受邀点评时事。
出版时政评论文集《横看成岭竖成峰》和散文集《人生五味瓶,人生五色版》。
2022年担任加拿大《健康生活报道》专栏作家、加拿大中文记者联合会(Canadian Federation of Chinese Journalists)、加拿大中文记者和编辑协会(Canadian Association of Chinese Journalist and Editors)等专业媒体协会法律顾问。
法律服务专攻移民、难民聆讯和上诉,房东房客纠纷和小额债务等法庭诉讼;也提供国际文件认证公正法律服务。
2021年多伦多市26选区市议员候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