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东瑞专栏

参观钟理和纪念馆

东瑞

 

没想到台湾高雄美浓地区有一个钟理和纪念馆。

那是一次很偶然的了解;我偶然读到一篇文章,提及这位台湾文学老前辈的文学馆,引起我的极大兴趣。八十年代,我在香港一家代理中国大陆出版物的机构工作,负责文字宣传,就读到他的一本小说集,大略知道他是台湾乡土作家的先驱。

对于台湾文学的认知,来自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对港台不少名家的代表作的出版和影视方面将文学名著的改编。像白先勇的小说、余光中的散文,林海音的回忆录等。

七月,决定到台北参加台湾名家黄克全、王学敏主持的文学发表会,因为我们第一站是住在高雄,朋友小侯满足我们的要求,第二天就驾车载我们到美浓,目标就是参观钟理和纪念馆。沿途两边都是农村山野景色,油然令我想起多年前到漳州,陈老师夫妇戴我们参观位于漳州芗城区天宝镇五里沙村的林语堂纪念馆,车子越开越开入山村,纪念馆四周都是浓密的香蕉树海洋,夏风拂动,蕉叶哗哗有声。作为鲁迅的论战对手,大陆以前出版的现代文学史,不太提及林语堂先生,其实这位林先生,和鲁迅一样,不愧为大师,他撰写的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很富气魄,200多部作品,也显示他的博学多才。

不仅是作家的文学馆、纪念馆值得一看,启示良多,一般的历史博物馆、艺术馆,都不好错过;一来,那是将各行业名家(尤其是文学馆)最精彩的东西给你看;二来,那是以丰富的图文展示该地文史给你看;实在的景物景点我们容易看到,但那些早就随风而逝的前尘往事就需要我们从参观各种各样的博物馆而了解,从中获得真知。

钟理和纪念馆就是这样,如果不来参观,我还真不知道他只是出生在台湾六堆,祖籍却是客家。他的短暂人生经历非常传奇,一如他儿子钟铁民所述:“先父二十四岁开始创作小说,他受日本教育,读过汉学堂,在客家人庄成长,到北京生活写作六年,然后回美浓农村定居”,(引自钟铁民;《作家是心愿》)这真叫我惊讶。他祖上的移居,还和家族性迁移很有关系;既然被称为“台湾现代文学之父”,也足于证明他举足轻重的文学地位。纪念馆于1979年由林海音、钟肇政、叶石涛等多人倡议筹建。

36度的炎夏高温下,看到钟理和纪念馆座落在周围都是葱茏浓密林木的环绕下,一种说不出的清凉涌上心头。最让我们想不到的是外表看去门面不大,进门后却大有乾坤,上下两层,所有图文都设计得很精致。钟理和文教基金会曾贵海董事长形容得很好,他说纪念馆富有“现代感及在地性的共构性美学”。最钦佩的是这位作家,虽然只是活了45岁(1915~1960),但他写了不少小说,代表作有长篇《笠山农场》及中篇《雨》、短篇《原乡人》《贫贱夫妻》等,展架上还展出他的八卷文集,他的两位孙女钟怡彦、钟舜文各在编辑注释和插画上出力不少。钟理和被称为“倒在血泊里的笔耕者”,其实也是创作的劳动模范。我翻看钟理和小说目录和图文展示的片段,他当属最富代表性的台湾乡土作家,与湖南凤凰城写《边城》的沈从文当属两岸熠熠生辉的双壁大家。

各类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我们见得多了,有的展示场空间浪费太多,摆设又呆板而了无新意;钟理和前辈纪念馆以多元化的艺术手段从他的生平说到他的爱情故事;从粗略地介绍他的文学创作概貌,到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细致地重现他某些代表作的精彩片段,都一丝不苟。以强烈的艺术魅力,吸引我们观看。小小的展示馆,处处表达了对台湾文学先驱的崇敬。

在参观时,看到文学原著化为另一种受众最多的综合媒体(艺术),最令我感兴趣。我们很惊喜地看到玻璃柜里居然贴着著名导演李行导演的《原乡人》电影海报,赶紧唤老伴来看。《原乡人》是钟理和的一个短篇,约莫18页,只有1万多字吧!由电影演员秦汉与林凤娇主演,并由邓丽君演唱主题曲,和唐宝云主演的《养鸭人家》一样,两部作品都是台湾影史经典,呈现当代艺术与政治交织的复杂丰富层面。

纪念馆摆有钟先生少量的书,门口设有自助交钱、捐献小箱,老伴拿出台币要小捐,我不敢包全集回家,家中已经没地方放书,我选了一本最薄的《钟理和文选》,我确实很喜欢他的文字!

我们在馆外小林子里他的塑像边让小侯小羡为我们拍了好一些照片。回程还在一家客家餐厅尝试了客家美食米糕粄等特色午餐。

今天的文学盛宴真好,让我们收获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