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外物,几时弃
东瑞
印度诗哲泰戈尔说过,人,最初来到这个世界时都是赤裸裸的,一无所有,但他是最大的富翁,有着最多的爱。
我想,赤裸而来,空手而去,人,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还不是一样?只是一身干净体面的衣服,予以最后的尊严,向他最后的致敬;其他——再有金山银海,一律带不走,最后化为一缕青烟,浓缩在一个小骨灰罐里。大概只有秦皇一类的帝王例外,陪葬的除了金银珠宝,还有丫鬟书童及大批秦俑。
人,渐渐长大了,擒拿和负载的东西也慢慢地多了起来。
最初没有感觉,认为那是必要的。如幼童的玩具,男女生的偶像照片,小姐太太的手袋饰物,白领的西装领呔、老板的手表名车,等等。
做学问、爱好,一室的图书,并不出奇;为鉴赏、喜爱,满屋的古董,价值连城,也没啥不妥。有时,还成了一种显摆,甚至只为了装饰。例如某些文化不高的大商贾,穷得只有钱,就会在别墅洋房里摆些古今中外的大部头经典名著。古董的收藏,则有的纯粹是爱好,或为了研究对象,或成为一门生意。
这只是随便列举,人世间各种各样的身外物无法尽录,在生时,也算很正常。我海外有个年轻亲友,非常富有,不少男人的钱花在玩女人或养小妾,他夫妻感情好,人不好色,就是喜欢收集名车名表名裤袋,各多达数百个,价值都不菲,楼房底层停泊了他的名车三十几辆。
身外物就是这样,叫人浑然不觉,累计成一个惊人的数字。香港电视报道过一个新闻,香港一位中下层阿婆,喜欢收集垃圾,储存得满屋,臭气冲天,被发现时,几千只蟑螂和几百只老鼠出没,惊动香港有关当局,派员出动清理。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什么东西都有人收集,如无危害,就没有人干涉。这位阿婆搜集垃圾干什么?没有说,也许,觉得垃圾弃之可惜吧。
慢慢地我们对身外物从一无所有、不断猎取到失去、舍离到放弃,人生大概就是在不自觉地经历这一过程。期间会遭遇到多次教训,才慢慢地醒悟。尤其是在人与物天秤的偏重与选择,初时也许并不意识到自己做法的荒谬,颠倒伦常。上海著名女作家徐慧芬就写过一篇著名的小小说《瓷器》,大意说的是一对老夫妻的悲剧。他们家拥有一个名瓷,非常金贵,一向都兢兢战战对待。有次老先生手持瓷器,身体失去平衡,老妇人看到瓷器将从他手中甩出,惊叫一声,老先生为保护瓷器,抢救不及,跌个重伤,而瓷器也触地粉碎,在老夫人惋惜的咒骂声中,先生头部伤及要害,从此昏迷不醒,成为植物人。(情节或有误,只是大意)这是人与物孰轻孰重的有名故事,我们在日常生活里也常发生类似的情景,一旦被女作家典型化艺术化,竟会产生一种“警世名恒言”的特殊效果。
2021年,我们也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舍弃身外物的难忘经历。经营了三十年的出版社货仓因为旧书占据太多空间,我们决定搬到小货仓,大量丢弃杂物,将收藏二三十年的文学图书(至少3000多册,十几年前第一次捐献也达4000多册)捐给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我们出版的多出的图书则捐献给多家小学、中学和社团。
在货仓奋战大半年,终于清空了,我写了篇难舍旧情的《挥手告别一段难忘的岁月》。
是的,人生最后的结局,是什么也带不走。
到了适当时候,我们就得处理自己的身外物,没什么舍不得的;我们生命的回眸一瞥,最舍不得的,难道最终不是身边的亲人和彼此的感情吗?
2022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