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白人弃婴被中国夫妇收养,扎根新疆60年成地质学家

1938年,当时的中国战乱纷飞。但在天津的一家教会医院里,却有一名白人男婴悄悄诞生了,从此便爱上了中国。

多年后无数人都在争相报道他的伟大事迹。

这名有着传奇人生的男子叫李忆祖,由于他的养父母希望他以后即使回到了自己的国家也不要忘了中国这个地方,便给他取了这样一个富有深意的名字。

但他也不负众望,不仅把中国当成了自己的家,还为中国贡献着所有。

 

在那个炮火连天的时代,出生的婴儿注定都要过上颠沛流离的生活。

但李忆祖就比较幸运,虽然在他出生后亲生母亲便抛下了他,但他幸运地遇上了李端甫、赵秀珍这两位善良的中国人。

作为他的养父的李端甫,当时是天津一家外商公司的经理,所以在这个富足家庭的庇护中,李忆祖衣食无忧,过着别人都羡慕的生活。

李忆祖在之后的回忆中,也觉得自己幸运得像被上帝眷顾似的,当大家都在逃难,饭都吃不饱的时候,他还能在回北京的路上喝着热乎乎的牛奶。

哪怕自己生了什么病,他的养父都会借着自己在商界的人脉寻找优秀的医生为自己治病。

 

但好景不长,由于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作为有着外国面孔的男婴,此时的他成为了李家人手里的“烫手山芋”。

但即使他可能会给这个家庭带来无数的灾难,他的养父母也没有放弃他,反而是想方设法地为他找更好的方法解决。

在深远的考虑中,李端甫和赵秀珍忍受着离别的痛苦,决定把他送往山东的老家。

在那里,李忆祖也过着幸福的生活,虽然刚开始对陌生的山东并不习惯,但他有新的姥姥、姥爷的疼爱,无论怎样,他都住着结实又不可动摇的避风港湾。

而在北京,他依旧有养父母的牵挂。

这个人生像开了挂一样的孩子,在此后的日子里被无数的光芒包围着。

 

当北京稳定下来后,他又投入了养父母的怀抱,在那里,李忆祖享受着父母提供的最好学校的教育。

但由于他的自身有着诸多的不同之处,在生活中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磨难,但他无比的上进,无论发生什么事也不忘认真的学习。

这个俊俏的白人鼻梁高挺,眼窝深陷,一双灵动又深邃的眼睛里充满了善良。

但周围的孩子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他们对眼前这个别致的外国人有了排斥之心,可李忆祖却不喜欢别人叫自己老外。

养母赵秀珍在长时间里洞察到了这一切,她不仅给李忆祖予以安慰,还鼓励他要勇于战胜困难,在任何时候都要有骨气。

 

于是,受到鼓舞的他没有继续自卑,而是把时间都花在了努力学习上。

1957年,此时的李忆祖已经步入了大学的生活,当时的他以高分考进了北京地质学院。

这是建国时成立的八大学院之一,有着优秀的教学水平,也是著名的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

在那个年代,能上大学已经是了不起的一件事了,而且李忆祖考上的还是数一数二的学校。

1961年,他顺利毕业了,还被分配到了北京工作。

这时的他依旧被上帝眷顾,有着较好的生活水平、名校的出身、令人憧憬的工作。

但在思索中,他发现这些都不是自己想要的。

 

由于小时候在山东成长过,他深刻地认识到贫穷落后的山村会让人民生活得艰难。

为此,他暗自做了一个大胆地决定,“就去新疆吧,我想去支援那里的建设。”

赵秀珍听到他说的话后,既惊讶又不舍,毕竟那时候的新疆还是一个极度落后,交通不便,气候也恶劣的地方。

对李忆祖来说,他想拥抱新疆那个贫瘠和荒凉的土地,他想要把它变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

无论条件有多艰苦,他想到达的去意已决。

除了母亲的不解,他也受到多数人的质疑,但由于他所学的专业是地质测量与找矿,他想要去寻找更多的矿产资源,用结果堵住大家有争议的嘴。

 

然而他的做法是正确的,那时候的中国的的确确需要工业的发展和建设。

当他把所有的想法再次告诉母亲后,获得了母亲的全力支持。

那一天,母亲为他准备了一箱一箱的行李,有过冬的棉袄,有充足的干粮,还有数不清的物件和生活用品。

在母亲的凝视下,他远远地离开了北京。

此时的赵秀珍面对眼前的儿子颇感欣慰,即使她感觉自己的身体已经出了点问题,但还是没有阻挡李忆祖奔赴理想的步伐。

他走后,赵秀珍生了一场严重的大病,但当他知道的时候,已经是很久以后的事了。

 

当时的李忆祖是经过两次的申请才通过支援新疆的请求的。

当他通过后,便被分配到新疆自治区的煤炭工业管理局的一五六煤田地质队。

从此,他便开启了煤炭地质普查的工作。

在这里,有他想象不到的无数的苦难经历,曾经优渥的他在这里与工人们一起攀爬大山,去到荒漠和戈壁,但他已经渐渐习惯并享受着这份工作。

一心想要做出一番事业的他在有空的时候便会和同事一起乘着车去到远处做着勘查工作。

 

在这20多年里,他去到了无数偏僻又恶劣的地方,为新疆各地区带去了清晰的数据和新的煤炭资源的开采。

在著名的西藏阿里地区,也出现过他的身影,那里不仅缺乏氧气,还容易有高原反应。

在五千多米的高海拔区域,李忆祖克服了所有的困难,像一支探险队一样的一如既往的作业。

这些年里,他长时间的在外风餐露宿,适应着各地的风俗和气候。

对他来说,无论地方有多简陋,只要搭起一个帐篷就能支撑他继续工作下去。

 

到了80年代初,他在一五六子校,原自治区煤炭厅子校担任校长。

他用所有能想到的方法为大家科普一切的事物,为了提起大家的兴趣,他自费购买了无数的录像机、电脑等一系列与时俱进的工具。

在他的课上,大家总会被幽默风趣的他所吸引,他像无所不知的专家,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挨个为大家教授出来。

当他想为大家讲授发明创造时,他把一个个废弃的易拉罐重组,夹杂着磁铁和变压器,让这些玩具能在他的手中“旋飞”。

他总是引入小小的具体的实物告诉大家什么是发明什么是制造,没有见过这些过程的小孩子竖起了耳朵一股劲地学习着。

 

抱着这种高效率的讲课方法,他让无数的哈萨克族孩童明白了为什么新疆羊的肠衣上会有小孔;在野外的时候,为什么要用某种方法寻求生存;当遇到危险时,具体需要怎样处理。

正因为他有独特的“讲学”方式,总会被各地请去讲授各种与地质相关的知识。

在那个网络还不发达的年代,他也自己张罗着进行讲座的讲授了,多年下来,他累计举办的讲座已经有800场了,而且还是义务的。

就这样,那些参加过的几十万人都深受了他的影响。

除了表达能力,他还有着撰写的天赋,他的演讲稿累计起来早已经突破了80万字。

付出总是会有回报的,他获得了三次国家教育部的奖励。

 

在工作的日子里,他把毕生所学的东西都教给了大家,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与赞美。

1989年,此时已经51岁的他被调到了乌鲁木齐市的教育局,担任本市教委勤工俭学处的处长。

他走到哪里都像拥有无限兴趣的冒险家,为了处理工作把每一件事都精细和认真地做好。

哪怕到了不再工作的那一天他也一如既往。

1998年的他已经60岁了,到了退休的年纪,但他依然从事着更加坚定的工作。

为了关心下一代,他任本市的关工委的常务副主任,后又被聘请为自治区青少年科技讲师团讲师。

 

在这些年里,他几乎把青春和经历都贡献给了祖国,他虽有着外国的面貌,但心里早已把祖国当做了唯一的家。

在新疆待了46年的他,如今已成为了白发和辛勤的老人。

他从来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反而回味着自己的人生历程。

他还记得五十多岁的时候曾经和同事骑着摩托车“浪迹”了无数的地区。

他们的出发点是乌鲁木齐,但在后期已经从出市跨越到了出省。

在这段路途中,他们途经了11个省份和自治区,最终回到天津,行程共计九千多公里。

 

1972年,他曾参与过新疆建设,这也是另一番际遇。

正因他的付出,当他回到西藏的布达拉宫买票参观时,还被管理人员接待,免除了排队的程序。

在他的花白头发下,永远有写不完的人生经历。

2011年,已经73岁的他依旧有一颗为工作“跳动”的心,当时的他参与了央视的《地理·中国》的摄制活动。

虽然他深知自己有年龄的限制,但他也清楚,没有人会比他更了解这些年来他所涉足过的土地了。

现在的他和曾经的热血少年相比,已是无比的德高望重,因为他的脑海里早就把新疆的地质信息和矿产资源刻画了。

 

这一次的拍摄,他就像行走的“地图”一样,不仅专业还很灵活。

当摄像组走近这个和蔼的老人的身边后,总是担心着无数恶劣的地理环境可能会损坏李忆祖的身体,但每次的他都是兴致昂扬,挥着手不断地说着我可以。

对于在新疆已经待了无数年的他来说,他总想把自己所能知道的一切美景不遗余力地分享给大家。

“拍下新疆的美景,不仅中国无数的人能看到,全世界也能看到。”这些都是他的理念。

在广袤无垠的土地上,他强撑着身体,坚持了三年零六个月,和拍摄人员一起翻越山川,把一切美景尽收在摄像机的镜头下。

 

他们去到了美丽的赛里木湖,这是一个省级旅游名胜景区,是新疆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山湖泊,它有着“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的别称。

它的湖面海拔有两千多米,面积将近四百五十平方,这里的湖水晶莹透亮,透明度达到了十二米。

他们还去到了著称为“魔鬼城”的乌尔禾风城,这里是典型的雅丹地貌区域。

它位于新疆维吾尔族的准噶尔盆地,里面的风景很有特点,有情人谷、蛇谷等九大具有特色的峡谷。

在这段拍摄中,为了呈现真实而又精彩的画面,他们站在风景最为瑰丽的地方挥动着相机,还曾去到海拔高度有八百三十多米的、飞鸟千里都不敢来的高温干旱区的“火焰山”。

 

这是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国家4A级景区,山体下有一条天然的地下水库大坝。

在新疆的这片土地上,有无数的新奇景点被他们探索,正是因为李忆祖的坚持和剧组的付出,才让广大观众被景观深深地震撼。

对于李忆祖来说,支撑他走完这段旅途的除了一颗炙热的心,还有手上紧贴的拐杖。

在羊肠小道的周围,附近都是万丈高的悬崖,偶尔还会有山石滚落。

但就是这样,他用无所不能的拐杖和坚定的脚步跨越了无数的路途,跨越了无数的奇迹。

 

2015年1月4日,此时还热血沸腾的他继续站在北京大学的讲台上为大家讲述他曾经在新疆的工作。

关于新疆,他热爱着自己曾经走过的每一段路途。

同年的1月中下旬,他从乌鲁木齐出发,去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博乐为大家进行义务讲座

 

这对于已经上了年纪的他来说,消耗是极大的。

因为这段路途坐火车来回都要18个小时,但他从来没有担心过,只专注于怎样才能把课讲得最动听。

对于李忆祖来说,他永远热爱祖国,热爱脚下的每一寸土地。

在他的一生中,他用心地感受着生活,也乐于奉献着一切。

在无数个场景中,李忆祖总是坚定地说着:我是中国人!

来源:第一心理,今日头条 2022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