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东瑞专栏

十八楼的图书展销

东瑞

 

 

再起租,我们退无可退了。唉,想当年我们从二楼书店,一直起租,三十年来搬迁了十一次,越搬越高,再起租,我们只好搬到天台了,这和跳楼差不多了,哪有人来!四十几岁的女儿亚好边摆好图书,边发牢骚。

朱老板今年坐六望七,看着亚好微胖的背影,轻轻叹了一口气。亚好当年选婿条件苛刻,老伴去世后,看到老父形影相吊,动了恻隐之心,不再想找婆家。父女就如此拍档,撑起这家近四十年的小书屋。

亚好,今天是疫情两年第一次五折大展销,我们一向都做熟人生意,无论是谁,今天一律卖,不送。记住呀。

明白,女儿笑笑回应。

如果再没人买书,我们两个月后就把书屋结束掉!老爸斩钉截铁地。

爸,你我都在各自的群组通知朋友了,等于打了广告,看来不会没人来吧。亚好一边说,一边将那“五折大清货,血本无归”的大标语贴在书店门口墙上的当眼之处。

 

十一点,饮食大王戴先生走来,朱老板和亚好趋前打招呼。戴先生是老朱的发小,几十年后发得不清不楚,小城富豪百人榜上有名,多次庆功宴,都发帖邀他出席。他看中一本有关人际关系和演讲技巧的书,原价格是154元,掏出两百元,老朱说折后仅七十七元,推了很久,要送他,他不肯,老朱只好找了一张二十元钞、一个二元辅币和一个一元辅币给她。交谈几句,戴某很快就走了。

一会,写作联谊会的前老会长夫妇走来,疫情一年多没见面,似乎苍老了一些,想到当年是他介绍入会的,目前夫妇俩似乎已在落魄中,当对方将一本厚达四百多页的杰出人物小传摸在手上翻看很久时,老朱说,这本前几年很抢手,这是最后一本,已经有点残旧了。我们送给你。亚好见状,接过来装在胶袋里让他夫人拿。老夫妇推辞不过,接受了。

 

老会长夫妇走后,书店清静到中午。亚好下楼买了两盒简餐—煎蛋肉饼饭上来。父女俩匆匆扒完,熟人又陆续来到。

陈太太走过来,翻了好几本儿童书,想买给孙女看。老朱问她孙女几岁?她说十岁,朱老板挑了三本,塞在她包包里。陈太太说,这怎么可以,我买,我买!但没有掏钱的样子,只说了一句,这怎么好意思。

一会,有人挑选了两本书,走到负责收银的亚好跟前要付款,朱老板一看,是家居大厦常常为他们开门的、喜欢看小说的护卫,吃了一惊。老朱说,你对我们还客气什么?爱看书我们就很欣赏。书就随便捡去看吧,钱千万不掏。亚好也帮腔,是的,是的。不用客气。

两人谢过走了。

 

亚好笑着摇摇头,道,看来来的都是熟人。老爸说,他们来捧场,人到已经不错,大都是应酬买一本,我们哪里好意思收钱?亚好点点头,说,也是。老朱说,何况,这也是人情。

……

午后三点后的的时光,亲友来得最多,一拨一拨的,有时,七八个一起到,大家好久没见面,少不免拍拍照,留影做个纪念。

老朱早年也写点东西,但没出过书,在这小城里无人知晓,今天展销,带了刚刚印好的二十本处男作来展销,始终没人问津。拍照过后,女儿问他,书怎么办?·老爸说,我不好意思让他们买。亚好说,那我替你推销?老爸说,不了,不了,不好意思,我面皮薄!还是送吧。

 

亲友们接到老朱的书,都很吃惊。大家都以为他只是喜欢书业,基本上是个粗人,都不知道他也写过东西。虽然只是一百多页的专栏结集,但纷纷都来祝贺他。

他听到大家争先恐后、不约而同地说我们买、我们买的话,但没有一个人掏出钱来。只是在一瞬间,二十本书,已经送剩五本。

送书的场面似乎很热闹,但也仿佛一哄而散似的,很快,书店恢复了原先的冷清。

亚好将今天送出的、售出的图书书名和数量列表递给老爸。

老朱读:送出37本,卖出1本。

 

不久,一位漂亮的女子走过来,老朱认得那是孙子在幼儿园的班主任李老师,攀谈几句,老朱说最近忙,都没法送孙子上学,都是印度尼西亚姐姐送,李老师则大赞他孙子可爱聪明……老朱除马上签了一本着作,还送了一套三本的《育儿故事》给她。李老师先客气掏钱,老朱坚持送,最后也接受了。

……晚上十点临关门前,住在附近的老黄走进书店,那是四十年前业余写作的老友,后来做电器零售生意,得闲喜欢看书,每次来买书,老朱总是低于五折或算本钱卖给他,有时还买一送一。他钦佩老朱的坚持,现在,纸质书店是越开越少了。攀谈几句后,老朱将自己的小书签了一本给他,他祝贺老朱终于圆了出书的梦。

他随便挑了一本书,掏出一张千元大钞给他,还说,不必找赎了。

这怎么可以?老朱坚持着。

这二十年来,你一直优惠我,血本无归又怎么算?

那你多挑书。

我喜欢的都有了。

老黄走后,亚好将钱箱交给老爸,说,爸,今天做了两本书的生意,最后一位算送你奖金大红包吧?

老朱苦笑了一下,不错了,总算没吃鸭蛋,关门吧。

女儿问,书屋不做了?

不是,我是说今天时间到钟,我们可以收工了。

那我们书屋还做下去吗?女儿问。

老爸反问,你说呢?

两人对视而笑,都不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