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东瑞专栏

香港文化是一盘香喷喷的炒杂烩

东瑞    

 

在香港居住快半世纪,如果以一句话比喻香港,我会说,香港是一盘炒杂烩,热辣辣的色香味俱全;当然,形容香港是杯鸡尾酒,诗意盎然,也美;炒杂烩比较中式,有点普罗大众的市井味。

香港以前被误读没有文化,只被认知是购物天堂;八十年代,有一大作家路经香港,只是走马看花,就大放厥词,断言香港没有文化。读了令人苦笑不得。

先从一个普通的香港市民看看香港饮食文化。如果有机会常到外面吃,就会感觉非常丰富多元。很轻易的,你就可以品尝到来自境外地区、周边国家的代表性美食,如星洲炒米(新)、喇沙(马)、冬荫功(泰)、金边粉(柬)、越南檬(越)、巴东牛肉(印度尼西亚)、印度咖喱、寿司(日)、葡国鸡(澳门)、意大利面、披萨(意)、法国式西餐、泡菜、烤肉(韩)、汉堡包、肯德基(美)、台湾牛肉面、新竹米粉、金门面线、蚵仔煎(金门)、北京水饺、烤鸭、上海小笼包、梅菜扣肉(梅县)、云南米粉、麻辣酸菜鱼(四川)等等,这些富有代表性的各地美食组合,形成一种非常巧妙的香港多元饮食文化的隐喻,也成为「香港文化是一盘热辣辣的炒杂烩」的形象注释。加上香港小食蛋挞、咸水角、凤爪、荷叶饭、山竹牛肉、虾饺等名闻中外的港式点心经典,太洋洋大观了!走了很多地方,似乎找不到一个城市,集中了那么丰富的佳肴美食,想吃什么就有什么。香港人适应能力也真强,舶来品来什么就适应什么,都能吃得津津有味。家居黄埔花园,各类餐厅、酒楼、食肆多达五十家,午餐时间,每一种都有人排队。

鼎盛一时的大排档,已经成为香港市民的共同记忆,港式茶楼也独一无二,成为“出口”的饮食代表。吃而已,已经形成超强的文化,哪怕这种文化是输入的、拿来的、混血的,都无愧于香港美食天堂的美誉;自由港的香港,那种包容全球、缘结东西的襟怀,香港中国人自傲之外,也庆幸我们的一张嘴长留香港。

当然,不是饮食而已;只懂吃,难免沦为一般动物;香港文化的精彩,也在衣玩住行语言习惯风俗人情等各方面充分表现;从日常生活的柴盐油米一日三餐,到报纸杂志娱乐八卦各种意识形态,样样俱全。

也不妨从一个曾经的爬格子动物看昔日报刊文化。五十至九十年代,当网络文化还没那么流行和发达时,香港纸质媒体如日中天。我知道的、我投过稿的就是长长的一串报刊名字,至少有《大公报》《新晚报》《文汇报》《天天日报》《中报》《快报》《晶报》《星岛晚报》《明报》《明报晚报》《华侨日报》《成报》《新报》《澳门日报》《公教报》《海洋文艺》《香港文学》《读者良友》《青年良友》······那时,两度失业,各长达一年,日写五个专栏和连载,都是靠这些报纸让我获得起码的三餐。最高峰时期,靠爬格子累计稿费也有每月一万余(在当时这是个不小的数额),如果香港是文化沙漠,我这类爬格子动物早就饿毙街头。由近及远,说己论他,再看看昔日岁月,多少中国南下大作家在香港逗留,留下珍贵的行迹,播下无数文学种子,也留下了说不完的话题;鲁迅、许地山、萧红、戴望舒·····说香港没有文化,香港纯文学的旗帜刘以鬯、武侠文学大师金庸却都从香港横空出世。他们的作品,影响了香港几代人。香港的书店,也旺盛过一个长时期,一位书虫朋友九十年代就编过《香港书店巡礼》,厚厚一本;那年月,二楼书店就成为香港旺角一道最美丽的风景,只是后来,珠宝店越开越多,影响二楼租金;金店蚕食书店,二楼书店越搬越高,高处不胜寒,最终执笠矣。

再从一个对香港购物以外事物有兴趣的海外游客的眼睛看香港。有心的导游结合了陌生的眼睛,就会感觉香港不少景点都富有文化内涵,都有历史掌故或故事。有次,我对南洋来港的一位文友说,这次我做你的小导游,颠覆一下「购物天堂」的形象,看一看我设计的文化香港吧。他非常高兴。我说香港和九龙、新界就组成「岛与半岛」,刘以鬯先生有本描述香港七十年代金融风暴的长篇名著就取名《岛与半岛》。在香港,我们最好乘电车,可以慢慢欣赏车窗两边的街景。乘上年龄逾百年的电车,朋友很好奇,叹道,现代化的香港,竟然还有这老古董呀!我笑说,你现在就坐在老古董身上,穿梭香港古今。电车行驶着,车两边风光犹如千变万化的万花筒,可惜我不一定熟悉。

我们是晨早从北角出发,一路向西。重要的小站就下车逛逛。北角这地区,有不少福建人,尤其是闽南老乡。他们移居香港后,靠一双空手闯天下,很好扎下根来。路经高士威道,我们在维多利亚公园站下车,参观中央图书馆。这个外观造型没太多特色的文化景点,内里倒大有乾坤。有关人员热情接待,我们参观了各种现代化设备、地下大堂的艺术展览、演讲厅、会议室、计算机室、分类图书,有人还详细地介绍了各种服务。我说香港文学馆在八楼,几年前还搞过《东瑞文学作品展》,可惜你那时不在香港。离开时,我们还看到不少市民在其中一层舒适的空调大堂里坐着翻阅报刊。

接着,电车继续往中环进发。中环摩天大厦高耸入云,玻璃幕墙林立,连当年法国的「蜘蛛侠」Alain Robert也望高赞叹,以灵活的攀高技巧,于2018年成功攀上中环四季酒店45顶楼,前后历时30几分钟。中环的高楼大厦建筑群走在世界前列,号称香港华尔街。但纽约华尔街有的,它有,没有的,它也有。如,年龄很老的当铺见证了香港很早就开埠。在这样新旧交杂的区域,怎可以不下车走走?那天正好是周日,皇后广场附近的马路被封,划为步行街,有古董汽车展在举行;一些草坪、喷水池旁,成了菲律宾女佣的休憩天堂,几个穿紧窄牛仔裤的菲姐姐在随着音乐扭臀大跳现代舞,这岂不是精彩的女佣文化?我带朋友走到一些大厦后巷,或大厦与大厦之间的缝隙,告诉他消失了的大排档的种种故事。那时有一只爬格子动物在午后的巷里开工,他听了很是茫然,我说,现在那人就在陪你走走,已经转身成为敲键舞者。大家哈哈大笑之余,我们开始爬上天桥,往中环和上环之间的空间走去,终于踏上了那世界最长(800米)的扶手电梯,参观精彩的香港露天博物馆。电扶梯一截接一截,两旁可以看到香港开埠最早的中西区几条横街,如德己立街、惠灵顿街、云咸街、和安里及荣华里,包括孙中山纪念馆、苏豪区、兰桂坊……我们看到酒吧、异国餐厅林立。这儿白天安静,夜晚必有一番盛况;我们最后还走到古味很浓的石板街、最顶的荷里活老街,这里卖古董和玉器的店铺成行成市,也有古庙,真是集古今中外之大成。朋友海量,买一罐大啤酒,一口气饮光。

看看时间还早,我们还乘车来到赤柱,正遇夕阳徐徐西沉,空气非常凉快,行走了一圈购物小巷,再到海滩岸上的咖啡座喝咖啡,太多的洋汉和鬼妹在叹咖啡看日落··……这些非常特殊的景点和画面,构成了香港的异色。

乘电车行香港岛之后,第二天我带朋友走路加乘巴士,走马看花参观香港的「书+菜」式文化。那是港九各区都有的公共图书馆,图书和街市别样地合一,有的就统称市政大厦,有的叫街市,公共图书馆往往也设在其上,只是不同电梯进入;近年油麻地公共图书馆还将玉器市场纳入,屋顶还戴了一顶雅致的书卷气十足的「书玉」的帽子。我们再从黄埔出发,在理工大学附近的香港历史博物馆下车,进入参观,博物馆以各种文字、实物和映像全方位地重现香港逾百年的历史。那些香港独有的风俗人情特色展品,每一件都在见证香港有文化。

再走到尖沙咀半岛酒店,想象一下当年香港「苏丝黄的世界」的百年风骚,电影里那些粤剧和电影,就会慢慢咀嚼出香港那种华洋巧妙交流又融合的异国情味。走出博物馆,再入艺术馆看看艺术展,在星光大道走走,看看港岛风景、演艺工作者的手掌印,再观赏钟楼,十大商场榜首海港城,会感觉时间流逝得非常快。看看下午还有时间,我们马不停蹄,再游览了钻石山那仿唐朝建筑的南莲园池、黄昏鲤鱼门的渔村风情和成行市的海鲜食肆……

朋友离港那天,发讯息过来,大赞:文化香港,非常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