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新闻

共绘和平新章:“失序与重生”画展启幕

赵毅丹

世界并未真正安静过。只是有时,炮声被礼炮掩盖,废墟下埋着的不止断壁残垣,还有被遗忘的愤怒与牺牲。为记那场曾让半个世界颤栗的浩劫——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一场冠以“和平”之名的画展悄然在多伦多的Papermill Gallery展开。展名曰《失序&重生》,似也有些深意:旧的秩序虽崩塌了,但新生的东西,是否已脱胎换骨?那日是2025年7月6日,阳光尚好,画展在Todmorden Mills这片残旧工业与文化记忆交错之地开幕。人来人往间,有画作在墙上凝视众人,仿佛在问:“你们,真的记得吗?”
这是一场为了纪念的画展。主办者是世界反法西斯暨中国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系列活动组委会,联手了大西洋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与大西洋美术家协会。名字一串,听起来颇为庄严。实则画作六十余幅,出自二十七位中外艺术家之手,涵盖油画、国画、水彩、雕塑诸般形式,仿佛在告诉人们,和平是可以上墙的,可以被裱起陈列的。观众行走于其间,有人称赞色彩之妙,有人凝视雕塑之形,仿佛战火与硝烟,已被调成了画布上的调和灰。可我却想,那些曾为“胜利”付出的人,是否能看见这番和平的陈设?而他们的声音,又是否已被艺术的光晕所掩?

艺术家们各自从自己的文化旧箱子里翻出些记忆的碎片,有的裱成画,有的铸成像。他们围着“失序”与“重生”这两个听上去颇有哲理的词打转,试图用色彩与形体去拼出一个叫“和平”的影子。说是反思历史的创伤,也许只是用线条重新描摹伤口的轮廓;说是对未来的向往,也许只是把昨日的废墟涂上温暖的亮色罢了。他们努力表达,而人们努力理解——仿佛只要“艺术”两字写得够大,过去的痛就能被安顿,未来的梦也会自动来临。
参展艺术家包括:陈虹、陈箫汀、方震、Floyd Calverley、高金仙、韩中人、黄小央、蒋智南、李茂春、林剑峰、刘鹏胜、孟剑平、Nedda Zaharelos、任金昌、任娅、沈敬东、苏璇、王浩、严安、赵晶、赵峻、赵毅丹.春晓,周锋、周红、朱志刚、卓晓光、左晋。

艺术家中外皆有,男女不拘。风格是“多元交汇”,思想也被称作“深刻”。他们的作品挂在墙上,笔触各异,意象纷呈,有的奔放如火,有的晦涩如梦。有人在画前沉思,有人拍照转发——仿佛一幅画就能通向“文化共鸣”,一种比眼泪还容易流出的情感。而这共鸣,是历史的回响,在“失序”与“重生”之间,人类从未真正停下构图的手,却常常忘了为何而画。
于琮章先生,纪念活动组委会共同主席,也是大西洋文化艺术交流协会的会长。他在讲话中回顾了大西洋美术家协会这十年来的光景,说是一步一个脚印,也算走出了自己的“艺术之路”。对于此次画展,他给予高度评价,称其“艺术质量上乘,社会意义深远”。这些话,听起来已经在无数个开幕式上响过,但这次是在“和平”的名义下,说得更加庄重些。他还说:“和平不仅是时代的呼声,也是艺术家的责任。

任娅女士,是这次画展的发起人之一,也是一位旅居加拿大的中国画家。她在致辞中说,艺术有力量,能跨越国界,也该承担起“桥梁”的责任。听来句句温厚,似有担当。她希望这次展览,能让历史的回声在海外继续回响,让和平的种子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她还说,要让更多人理解和平的可贵、正义的可敬、人类命运的相连

艺术评论家成肖玉也说了话,说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国度,是“幸运的”。这“幸运”二字,说得轻巧,却沉重。他接着说,幸运背后,也有责任——这话不错,只是说的人多,做的人少。他赞美艺术,说它能超越语言与文化的边界,有种“独特力量”。这听来像是颂词,也像是愿望。他感谢所有艺术家,说他们把对和平的承诺画成一幅幅有力的作品,用色彩跨越语言,用构图连接世界。听上去仿佛画布已替代宣言,颜料成了契约。但我却想,若这“连接世界”的桥,只靠几幅画来撑,又能承多重的风雨?真正的和平,或许不是画出来的,而是被人一遍遍提醒才勉强记住的。

艺术家代表Nedda Zaharelos也说了几句,说是抽象艺术“看似简单,实则极难”。这话倒也不错,毕竟世上最难的,常常是让人看不懂却又不敢说不懂的东西。她说,抽象画源自内心,用色彩和形状来传达情感与思想,既需技巧,又靠想象。说到这里,有人频频点头,仿佛听见了什么真理。她还说,为《失序&重生》这一主题而作,是一次“情感与良知的呼应”。听来诚恳,只是不知,这“良知”是来自旧伤口,还是来自新墙上的签名笔?

失序&重生》这场展览,说是“以艺术之名铭记战争与牺牲”,也说是“以文化之力呼唤和平与共存”。话是好话,挂在展板上,听在耳边,也都动人。但这“铭记”与“呼唤”,若只是一次展览的事,恐怕太过轻巧了些。画展展现了中华民族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也试图用当代艺术的语言,向加拿大与国际社会传递那句老话:珍视和平,尊重历史。只是这句话,说得久了,听者反而生出麻木。

策展人说得动情:“愿艺术成为连接记忆与未来的桥梁。”桥是画出来的,可通往哪里,得看走的人。画展将继续向公众开放,欢迎各界人士前来观看。有人或许只是匆匆一瞥,有人或许真能从色彩与构图中,想起些被历史埋下的声音。但愿这思考不是暂时的,这感动不是短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