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大家风范——观中央电视台崔如琢专题片

齐建秋 

 

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前不久播出书画大家崔如琢《丹青绘人生,纸墨写春秋》专题片,这部片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和艺术上的震撼。是对一个艺术大家进行的全方位、多视角的阶段性总结。比较以往播出的同类艺术家节目有了许多新意,这是艺术家自身的成就和传奇经历与电视节目中新技术应用的完美结合,是过去同类专题片中从来没有见过的。中央电视台独家专访的这部专题片在四个方面颇有新意,开辟了立体传媒对艺术家全新推介的新篇章。

首先,这部专题片用简约的镜头和精炼的语言总结和概括了崔如琢的艺术成就,全面的展现其艺术水平、绘画功底和技巧。比较准确和完整的表达了崔如琢先生对于艺术的理念与追求,对于中国画的认识和思考。使许多人第一次看到和听到了一位艺术大家对于中外艺术的深刻理解和阐述。

崔如琢是一位在当代中国画坛上成绩卓著的艺术大家,其绘画的笔墨厚重朴茂,落笔含蓄,古拙沉雄,清远大度,自成一格,呈庙堂之气。他的花鸟画胸储古今,融铸百家,变化万千,气象常新。荷花是其花鸟画中的代表作,所作荷花阔笔挥洒,墨色洇染,生机流漾,形简意赅。他的山水画云山绵邈,气象万千,笔墨厚重,意境深远,气韵与传统息息相通。雪景是其山水画中的绝品,酣畅淋漓的笔墨,凸显那“千山鸟飞绝”“水天成一色”的悠远意境。崔如琢的作品笔墨奇、格调高、品位雅、意境深,是激荡人心,穿越时空,穿越国界,无论男女老幼,不分人种与肤色而引起人们心灵震撼的原创性艺术作品。

崔如琢《荷风盛世》(局部)

指墨艺术是崔如琢绘画的主流艺术,它将中国传统的一个稀有的绘画形式通过继承、改造、拓展而发扬光大,成为中国当代画坛主流经典的重要组成。为中国画指墨艺术灌注了新的活力,呈现了蓬勃发展的趋势。指墨艺术从中国古代唐朝的张璪到清代的高凤翰、高其佩及至近现代的潘天寿都是指墨艺术的开创者和传承者,而到了当代的崔如琢又重新开创了指墨绘画艺术的新天地。他的指墨艺术大气磅礴,气韵生动,造化蕴胸中,指底生乾坤。

中央台播出的关于艺术人物的专题片最重视的就是艺术家开拓性、原创性的作品,而崔如琢在中国画指墨绘画这一领域做出了许多原创性的创造,他为指墨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开创了指墨的积墨山水,积墨花鸟,开创了指墨绘画的巨制作品,开创了指墨绘画载体的多样化。开创了指墨书法,如指墨篆书和草书。他开创的当代指墨艺术是中国绘画史上一座艺术的丰碑。

专题片中特别展示了崔如琢用手指进行艺术创作时的情形。墨汁在他的指尖流淌,指尖蘸着墨汁在宣纸上划动,如行云流水,山水、花鸟、字体在指间如奇迹般的浮现,真是指走龙蛇,如梦如幻,游刃有余,一气呵成。

崔如琢《飞雪伴春》

其次,这部专题片还透出崔如琢作品在艺术市场的表现。一般关于艺术家的专题片,是不讲其作品市场的,但是该部片却用了一定的时间篇幅专门讲了崔如琢作品的艺术市场,这足以见片中主人公作品在当代艺术品市场上占有的重要位置。

崔如琢作品进入市场已经有半个世纪的历史,那还是计划经济年代,20世纪70年代中期,他的作品在荣宝斋以每平尺3-5元的润格被收购。以后他的作品《香充幽谷》1982年首次出现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以2万元港币价格成交。10年以后,他的作品《春晴》(170公分×95公分)在香港拍卖行以11万元港币的价格成交,进入了艺术品市场10万元的行列。又过了10年,2003年在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上,他的作品《月上》(254公分×120公分)以38.5万元人民币成交,进入书画成交几十万元的序列,这个序列已经是中国近现代书画名家大师作品当年的价位。2004年12月,在中贸圣家举办的“崔如琢绘画专场”拍卖会上,他的作品《飞流月夜》(519公分×47公分)以11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从而进入书画市场百万元大名家级的俱乐部。2006年在香港佳士得春季拍卖会上,崔如琢先生的巨制《千山飞雪图》(201.5公分×988公分)以1650万元港币成交,成为中国当代画家作品在拍卖市场上最早过千万元的纪录。2011年11月,在香港佳士得秋拍中其巨幅画作《盛世荷风》(247公分×984公分)以1.28亿港币成交,开创了中国当代画家作品在市场上过亿元的纪录。

几十年来崔如琢的作品在市场上过千万元纪录的有近百件,过亿元纪录的有23件,过2亿元以上纪录的有5件,其中《山水四屏》2021年在北京艺术品秋拍上以3.45亿元的价格成交,是迄今为止崔如琢作品在市场的最高纪录。中央电视台的专题片简述了崔如琢作品的艺术市场,不仅仅是对一位艺术家的全面介绍,更是一种对中国艺术品市场蓬勃发展前景的鼓励和期许。

崔如琢《山水四条屏》

再有,就是这次中央台的专题片把崔如琢的艺术和生活熔结为一体,从艺术生活的多角度拍摄介绍了艺术家。如电视片中的主人公作画时指墨挥洒,云走龙蛇,宣纸与墨花皴擦生韵,一时呈气度万千之势。从绘画初始至题识、题款到最后钤印,将作画全过程展示在观众面前。2011年夏天,崔如琢应邀为人民大会堂作画,他用了八张丈二匹的纸,画了当时平生最大的一幅作品《荷风盛世》,最后拼接为一幅大画。他在创作这幅大画时淡定自若,不疾不徐,创作达到高潮时,不顾已近七旬的年纪,跃身上画案,激情四射,气冲斗牛,一幅恢宏巨制在才气与灵感的迸发碰撞下浑然生成。

该片还记录了崔如琢的艺术成长历程和传奇人生。在他还是一个朦懂少年的时候,出于对艺术的追求和向往,经常怀揣着干粮,带着水和画夹去故宫博物院观摹古代书画,和古代的先贤们进行零距离的接触。他临摹了大量的古代绘画,艺术起点很高,片中展示的他临摹石涛、八大、髡残、渐江的绘画十分认真精道,令人窥出其艺术的天赋。他十八岁时画的墨梅就已经很有个人风格,受到了恩师李苦禅的肯定和称道。

崔如琢在美国的生活经历被大家所关注并深深的吸引着。在改革开放的80年代初期,崔如琢只身带着800美金到美国去闯荡,他要了解欧美艺术并要把中国绘画艺术介绍给国外的藏家。他刚到美国的时候人生地不熟,行囊中就是大批的宣纸和绘画工具,其它一无所有。到了美国安顿下来以后,他立刻投入了如痴如狂的创作,画了成百上千幅的大量作品。但是,光画画是不能解决吃饭问题和生活的,很短的时间内,他的费用用完了,兜里只剩下100美金,这个时候他还拖欠着房东的房租没有交,一时生活陷入了窘境。怎么办?天无绝人之路,正当他困于生计时,一个藏家上门来说喜欢他的作品,这个藏家说看过他的画,欣赏他的艺术,一下子就买了他很多幅的画,给了上万元的美金。这一次意外的邂逅遭遇,使崔如琢在经济上一下子松缓起来,不但交齐了房租,还有了继续进行艺术创作的动力与经济来源。通过这位朋友的介绍,他认识了越来越多的藏家,很多人喜欢上了这位年轻中国画家的艺术,并购买收藏他的作品。他在美国的经济状况逐渐好转起来,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切都开始铸牢了他在美国10年艺术生涯的黄金期。

中央台的节目还拍摄了艺术家的个人生活。片中分别用中、远、近和鸟瞰的镜头记录了崔如琢e邸的环境:楼台亭榭、庭院迴廊、奇石嶙峋、流水潺潺。私邸古朴典雅,艺术氛围浓郁醇厚,传统文化气息氤氲。私邸艺术藏品丰富,从青铜器、瓷器、古代与近现代书画到古典家具,透出主人的文化修养,这是一座文化艺术的家园,是百年中国文人中能名列前茅的宅第。

崔如琢以擅画荷花而闻名。在他府上的后墙外,有一段长约半里地的水溪,栽满了他养植的荷花。夏秋之季,他常常在这荷溪边上行走,观溪赏荷。电视的镜头向观众呈现了这样情景:他或漫步低吟,或驻足沉思,时而坐下赏鹅鸭戏水,时而站起用手勾勾点点划划,思忖和勾勒着他理想和意念中的荷神。画家的手杖在青石板上笃笃作响……

专题片还非常鲜有的记述了崔如琢的家庭生活。给观众展现出一个有血有肉,接地气,有情趣的艺术家的形象。比如他和身为青年书法家的女儿在人民大会堂漫步来到他的巨制《荷风盛世》面前的时候,他对女儿坦诚的倾诉着自己创作这幅作品时的心路历程,对女儿谈艺论画娓娓道来。还有他和助理之间在作画和创作时的一些交谈,既富有情趣又含隐哲理。这一幕幕的情节,有亲情也有雅趣,透着浓浓的人情味儿。

最后,应该称道的是专题片做为一部立体传媒的影视艺术,使用了许多最新的技术手段,除了用传统的剧情效果以朦胧的人物替身来表演少年和青年时期的崔如琢,以旁白和崔如琢的独白互动这些相得益彰的有机契合吸引观众以外,又使用了时空视觉大翻转的技术并将旧时的人物照片赋予了动漫功能,从而给整部电视片以艺术生命的活力。

《丹青绘人生,指墨写春秋》展示了崔如琢的艺术人生。这对青年艺术爱好者是言传身教的鼓励,对同道是坦率真诚的勉励,对业外人士则是一种艺术生活的鼓舞和激励!因为这部电视片不仅仅是崔如琢的个人专题,它让所有观众进入了一场沉浸式的艺术享受,是一部中国艺术大家的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