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

流落韩国381年的家族到中国认祖归宗:我们的根在广平府

1687年,朝鲜的一处住宅中,一位老人正躺在床上,家人们都围在床边,小心看护着他,老人已经虚弱到气息奄奄,但他还是将儿子叫到跟前,费力地留下了一句家训:“我们的根在中国,我们的老家在广平府风正村,我们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根!”

话说完不久,老人就在家人们的痛哭声中离开了人世。

这位老人是谁?他为何留下这样的家训?他的子孙最后成功完成家训了吗?

 

原来,老人名叫田好谦,因战乱流落到朝鲜,无法归国,一直盼望着有朝一日自己的子孙能够代替自己重返故土,只是他也没有想到,这一天他竟然足足等了300多年!

这一次,子孙们给了他一个圆满的答案。

2004年,韩国高丽海运株式会社CEO田文俊,历尽千难万难,终于在中国找到了老家——广平府风正村,漂泊在外300多年的海外田氏宗族找到了魂牵梦绕的“根”。

延续300年,漫漫寻亲路。这是怎样的一个传奇故事呢?

 

韩国田氏先祖,当年遭遇了怎样的经历,导致遗恨海外?客居异国赤子们,又是怎样将思乡之情代代相传,数百年锲而不舍找寻祖地的呢?

明朝初期,官府鼓励百姓向人烟稀少的地方迁居,开垦土地,从事农业,百姓们纷纷开始长途迁徙,山西洪洞县的田氏也在其中,其中一支迁居到广平府。

或许是家学渊源,或许是勤俭持家,或许是生财有道,总之,迁居到广平府的田氏一族很快就人丁兴旺、家道发达起来。

 

广平田氏传到了第七代时,家族中出了两位朝中重臣,一位是老三田应弼,官至御史大夫;另一位是老六田应扬,他曾经在万历年间任广昌县令,老百姓评价他是爱民如子,公正廉明,后来官至兵部尚书,位列朝堂。

田氏一族出了这么大的官,真是光大门楣、光宗耀祖了。

田家的荣耀可不止于这些。当年,到风正村的12里官道上,曾矗立着朝廷专为田家树立的10道牌坊。

众所周知,明朝的牌坊分为御制、恩荣、圣旨、敕建四个等级,建立牌坊的标准严格,既要通过朝堂上诸位大佬的联合审查,还必须待皇上恩准,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修建的。因此牌坊对一个家族来说意义非凡。

能拥有一座牌坊,都可以说是祖上积德了,而广平府田氏,却拥有10座牌坊,可见明朝皇帝对田家的恩宠以及朝堂大臣对他们的认可赞同。这10座牌坊也佐证了田氏宗族有着良好的家风传承。

九世子孙被困朝鲜

 

时光流逝,转眼到了公元1610年,田氏家族在广平府风正村已经居住了九代,此时田好谦出生了。

根据《广平田氏世谱》记载,田好谦天资聪慧,饱读诗书,长身貌秀,风度凝重,豁豁有君子之品质。

本就聪明伶俐的田好谦,在接受了正统儒家教育后,更显气质非凡。出众的气质,显赫的家世,加上本身优秀的外表,身体高大修长,相貌英俊潇洒,田好谦堪称标准的“高富帅”。

经过百年的发展和积累,此时的田家可谓家大业大,既有大片良田,也有商栈店铺,加上子弟在朝中做官,愈加兴旺发达,成为当地有名的大家族。

因此,众多的田氏子孙,除了参与仕途外,还有一部分人要管理田产和从事商业活动。

 

头脑灵活的田好谦就在其中,他不愿从政,偏偏喜欢经商赚钱,整日东奔西走、南来北往,忙的不亦乐乎,但也把家族产业打点的头头是道,商业交往范围越来越大,交易路线也越拉越长。

公元1637年,田好谦从家中动身,要前往东北进行盘点查账,顺便清理积压的一些欠账问题。结果,这一走就再也没能回来。

1637年前后的大明朝,已经临近暮年。此时登基数十年的崇祯皇帝,可谓呕心沥血,无奈时运不济,国内连年遭遇天灾,旱灾、水灾、蝗灾,农民颗粒无收,百姓民不聊生,饿殍千里。朝廷官员又贪腐成风,救灾不力,很快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朝廷军队应接不暇。

 

关外,满清崛起,辫子军势不可挡,屡屡突破长城到关内抢掠,甚至占城掠地,一步步扩大地盘,努尔哈赤吞并大明的野心日益膨胀。在内忧外患中,明朝统治摇摇欲坠。

 

刚走到一半的田好谦,不幸遇到一股入关抢掠的清兵。

他夹在逃跑的乱民中,就像汪洋中的落叶,被裹挟着东奔西跑。担惊受怕中,田好谦跑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总算是摆脱了清兵,捡了一条命。

回过神来的田好谦,发现自己迷路了。一打听,才知道躲避乱兵的田好谦,慌不择路,阴差阳错间,居然跑到了大明藩国朝鲜。

孤身流落在朝鲜,田好谦身无分文,举目无亲,无奈之下,每天依靠乞讨度日。

他很想回到广平府的家乡,但这时候到处兵荒马乱,没有军队的护送,他不可能安全闯过清军防线,击败沿途数不清的马匪、溃兵和铤而走险的饥民。

况且,身处朝鲜,人生地不熟,他也不清楚知道哪条路通往关内,哪条路通往满清的大本营,一旦走错那就更危险了。

考虑再三,田好谦只得强忍回家的念头,安下心来,想办法解决眼下在朝鲜的生计问题。

 

可忠于大明的朝鲜国王拒绝了向满清称臣的无理要求,正遭受满清八旗军的进攻。在这种处处皆战场的环境下,田好谦有天大的本事,也做不到赚钱养活自己。

所谓的谋生,不过就是拉下脸皮,向富人和军队乞讨罢了。

这天,田好谦随着一伙流民到军营讨要吃的,兵丁们嬉笑着把残羹剩菜倒在地上,乐呵呵看着流民抢着吃。

看着满怀恶意的兵丁们,田好谦拒绝了他们的施舍,不受嗟来之食,站在一旁看着大家抢来抢去,没有动手,坚持着内心最后的一点自尊。

 

士兵们看着这个身着破衣烂衫的人,竟然忍着饥饿不去抢剩饭,围过来拿着好奇的目光打量着田好谦。

面对朝鲜士兵的质问,田好谦答道:“我生于东方礼仪之邦,可饿死也不愿作此之态。”

此后朝鲜军营上下都知道,这群乞讨的饥民中有个奇怪的人,都快饿死了还不肯放下身段。大将具宏听说以后,就找人把田好谦叫了过来,要亲自看看这个奇怪的人。

看完之后,具大将惊喜万分。在那个年代,别说读书,绝大部分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田好谦却出身官宦世家,博学多识,眼界见识远超一般人。

 

见过大场面的田好谦,从容淡定,举止得体,回复问话不卑不亢,具宏认定这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满心欢喜地将他留在身边,协助自己处理公务,出谋划策。

而田好谦也找到了一个安身之所,再也不用和流民们一起颠沛流离、忍饥挨饿了,于是就安心在具宏身边辅佐起来。

朝鲜国王对大明忠心耿耿,但奈何军事实力实在太弱,皇太极很快就率兵攻破都城,连世子家眷和朝中重臣都成了俘虏。

 

无路可逃的朝鲜国王仁祖被迫称臣。战争的失败和向满清称臣,让仁祖在朝鲜上下威望大跌,引起臣民严重不满,不断有人叛乱朝廷。

1644年,大将沈器远发动叛乱,准备废掉仁祖,另立新君。具宏正是沈器元的顶头上司,而且忠于仁祖国王。在田好谦的鼎力支持下,具宏很快就镇压了这场叛变。

在平叛中,田好谦展现出了优秀的军事指挥才能,具宏就把他推荐给了仁祖。知道平叛经过的仁祖,对田好谦大加赞赏,封他做了朝鲜的通政大夫。

这个通政大夫可不是小官,而是正三品的堂上官。

田好谦从一介流民一步登天,成为了朝鲜王庭的高级官员。后来,田好谦又立下大功,被任命为龙骧卫副护军,晋升为正二品,在朝鲜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念念不忘祖国家乡

 

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德才兼备的田好谦,很快就在朝鲜站稳了脚跟,高官厚禄,高屋良田,娇妻幼子一样不缺。他心中唯一的缺憾就是没办法回到家乡,失去了和亲人的联系。

这时,闯王李自成已经攻破了北京,崇祯帝自缢身亡;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中原大地再次陷入了战火中。

田好谦不禁忧心,在兵荒马乱中,广平府的亲人还好吗?有没有被流兵袭扰,是不是背井离乡远走躲避战火了?自己将去哪里找他们呀?

况且,现在的田好谦已经被朝鲜国王倚为重臣,绝不能轻易离开。田好谦打听不到家乡妻儿的消息,在朝鲜再次娶妻成家,朝鲜的妻子为他生了四男三女,缠绕在田好谦身上的羁绊越来越多,他再也不是那个说走就走的单身汉了。

 

无法离开朝鲜寻亲,但田好谦始终没有忘了家乡,时刻都在惦记家中的亲人。

每逢新年、中秋等节日,他都会带着妻儿子女来到海边,朝着中国的方向拜祭祖先,田好谦喃喃地念叨着:“等天下太平了,一定回到中国去。”

几年过去,孩子长大懂事了。田好谦经常给孩子们讲中国的故事,还告诉他们,“我们是中国人,老家在广平府风正村。”

田好谦渐渐老了,但是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还是那么深切。

后来,田好谦干脆在住所附近,按照记忆中的样子,自己盖了一个“风正村”,家庙建在村中央,庙前种着大槐树,旁边就是关帝庙……和广平府老家的布局一模一样。

年老的田好谦经常在这里坐坐,以慰藉思乡之情

 

田好谦思念亲人,亲人们也没有忘记他。年迈的母亲为他哭瞎了眼,盼夫心切的妻子也带着幼子跑到关外找丈夫,他们历尽千辛万苦,却没有打听到丝毫消息。

1687年,77岁的田好谦带着遗憾离世了。离世前,他给子孙们留下了“我们的根在中国,我们的老家在广平府风正村,我们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根”的家训,要求后世子孙一定要寻祖归宗。

世世代代不忘祖训

在良好的家风传承下,朝鲜田氏子孙没有忘记中国人的身份,也没有忘记田好谦的临终遗训,更没有忘记远在广平府风正村的同宗亲人。

 

他们始终保持着春节包饺子、贴春联的中国习俗;每位族人离世后,墓碑上都工整地刻着“广平府田氏”的汉字,以示自己中国人的身份。

1706年,田好谦之子、广平府田氏第十代——田会一争取到了出使清朝的外交差事,他想借机打听广平同宗的消息。

他揣着朝鲜田氏族谱来到了北京。一到北京,他就找人打听广平府籍的官员,后来听说清朝举办科举的消息,又千方百计查找广平府的举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真的找到了一位叫田思齐的举人。田会一一听田思齐的名字,就知道要找到宗亲了。

但不巧的是,田思齐母亲离世,他在家守孝,不在北京。田会一是朝鲜使者,也不得擅离北京,他只好把父亲画像和一封书信委托同僚转交田思齐。

 

当书信和字画转交到田思齐手中,广平府田氏轰动了,他们认出了这正是一去不返的田好谦,于是他们将田好谦在朝鲜的后人写进了广平田氏总族谱,实现了田好谦临终前的愿望。

但等田思齐匆匆赶回北京,田会一已经返回朝鲜了,两个人终究是没有见到面。

时间很快到了晚清末年,这时的中国战火不断。混乱中,中朝两地田氏宗亲中断了信件往来。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平府田氏牵挂朝鲜的亲人,挨家挨户筹集了盘缠,派人背着族谱到寻找他们。

不料,日本早在1910年就出兵占领了朝鲜,广平府田氏的两名使者根本过不了日军的防线,只好无功而返。

回来的时候,路费花光了,他们只好边乞讨边回家,用了1年时间才返回风正村。

过了几年,广平府田氏意外收到了来自朝鲜的书信,信中说,日本在朝鲜实施惨无人道的殖民统治,朝鲜田氏度日艰难,想举家搬迁回到中国。广平府田氏乡亲,赶忙写了回信寄往朝鲜。

这时的中国正笼罩在日本侵略的阴云中,平津沦落日军魔爪,河北也兵荒马乱。这封回信也不知道有没有寄出国,朝鲜亲人能不能收得到。

此后,广平府田氏和朝鲜田氏再也没有联系上。

 

但断了联系的田氏宗亲,没有忘记对方,仍旧一代传一代,嘱托一定要找到亲人。

进入八十年代,寻亲接力棒传递到了朝鲜田氏十九代田文俊的手中,他是韩国高丽海运株式会社社长,社会关系多,对外交往广,一直在打听着中国的宗亲。

1994年,高丽海运株式会社在上海、天津、青岛、大连、厦门、深圳建立了办事处,他立即发动青岛办事处打听广平府风正村田氏宗亲的情况。

但是这时的中国地名和行政区划,和解放前发生了巨大变化,尽管青岛办事处努力寻找,可就是打听不到风正村的消息。

到了2004年,高丽海运株式会社青岛办事处,终于辗转找到了风正村,立即向风正村打电话询问情况。

接电话的正是风正乡的党委书记田连平,他听到青岛办事处的自我介绍,激动地站了起来,“在韩国失散多年的亲人找到了!”

3天以后,田连平带着族谱赶往青岛,把田氏家族的信息传真给了远在首尔的田文俊。“族谱对上了,亲人找到了。”

 

田连平和田文俊分别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两边的田氏宗亲。

这场寻亲之旅,持续了300多年,今天终于要实现了,田氏族人都把这次认亲归宗当成了头等大事,开始着手准备。

风正村“田氏宗亲理事会”连夜把韩国田氏的族谱填写到总谱中,派人到山西洪洞大槐树现场学习祭祖大礼,做好迎接韩国亲人的各项准备。

田文俊也在联络韩国宗亲,商讨回风正村祭祖事宜。

 

此时的韩国田氏,已经发展成近200人的大家族,活跃在韩国社会各界,具有不小的影响力。他们推选出檀国大学校长田光铉、化学企业社社长田得俊等9人,代表韩国田氏宗亲回国认祖归宗。

2004年6月29日,韩国田氏代表团回到故土,受到了家乡亲人最高规格的热情接待,看着同族同宗的亲人,望着记录着世代宗亲的族谱,他们眼泪止不住往下流;在祖坟前,他们深深叩首、长跪不起,终于可以告慰先祖,田氏宗亲团圆了!

 

300年的分离也割不断田氏血脉一家亲,回到故土的韩国宗亲千方百计要为家乡做点贡献。

田文俊设立了“明焕奖学金”,鼓励田氏后人勤奋好学;同时发动自己在韩国的人脉关系,与鸡泽县开展商贸合作,促进家乡经济发展。

2006年,韩国田氏宗亲会为家乡小学捐款2.5万元,用于建设学校图书馆。鉴于中韩田氏宗亲的密切联系,以及为中韩友好付出的努力,风正村前的公路还被命名为“中韩路”。

 

来源:国学聚焦2021-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