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的波涛与风景:东南亚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 广州召开
李懿潼

为促进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学术研究、推动东南亚华文文学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学科发展,2025年11月16至17日,由广州华商学院华侨华人华商文化研究院、环南海国家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南亚华文文学史料专题研究、分类编撰及数据库建设”课题组共同主办的“南洋的波涛与风景:东南亚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于广州华商学院隆重召开。本次会议汇聚了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华文作家与资深学者,同时吸引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华侨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与青年研究者120余人参会,形成了跨地域、跨代际的学术研讨格局。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广州华商学院顾问王列耀教授主持。广州华商学院校长胡军教授、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白杨教授、东南亚华文作家代表潘碧华教授分别致辞。三位嘉宾分别从高校学术平台支持、华文文学学科发展、文学创作实践与传承三个维度,系统阐释了本次研讨会的学术价值与时代意义。开幕式后,大会通过四场主题发言与四组圆桌论坛的形式,围绕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历史脉络梳理、创作现象分析、跨文化传播路径与理论体系构建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在主题发言阶段,16位海内外专家结合自身研究领域与学术积淀,进行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学术分享。广州华商学院王列耀教授针对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范式进行了创新性探索,他提出的“环南海”研究理念,不仅突破了传统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的固有范式,更是对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方法的重要革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张重岗教授通过三种不同取向的诠释学路径,对马华文学的自我身份定位、文学史书写等问题展开了系统性再思考,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启示。杨际岚教授通过考察郁达夫与蔡其矫两位作家的生平与创作,探讨了中国文学与印尼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这种跨文化经历对作家的文学创作与文化实践的影响。南京大学刘俊教授聚焦印尼华文文学研究,提出既“小”且“碎”是印尼华文文学的重要特征,并结合其生存语境与生产现状,对该领域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行了深刻反思。浙江大学金进教授立足百余年来中国与东南亚的文化交流史,指出如何重审既有研究成果、挖掘新的学术生长点,是当前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马来西亚华文作家戴小华女士长期致力于马来西亚华人文化的推广与发展,她系统介绍了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现状与文化传播实践,提出在中华文化精神的引领下,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将继续以传承与弘扬优秀华族文化为核心使命。新加坡华文作家蓉子女士深情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历程,作为一位女性,她用文字实现了对“别人家神”的“复仇”,她所取得的成就不仅是属于性别的,更具有跨文化的重要意义。印尼华文写作者协会会长袁霓女士从协会创立背景、学术会议承办、文学赛事开展等多个维度,全面回顾了印尼华文写作者协会25年来的发展历程,并针对当前印尼华文文学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提出了思考。获益出版事业有限公司黄东涛先生以具体作家创作实例为切入点,指出东南亚华文作家的文学书写始终承载着对中华文化血脉的坚守、追寻与文化认同,彰显了华文文学的精神内核。泰国华人作家协会副会长杨玲女士聚焦泰华文坛中的潮汕作家群体,深入剖析了其创作特色与在泰国社会文化语境中的传播影响。缅华笔会理事长许均铨先生以缅华笔会的发展历程与会刊编撰为核心线索,对缅甸华文文学的历史脉络与创作现状进行了系统性梳理。此外,马来亚大学的潘碧华教授、新纪元大学学院的伍燕翎教授、华侨大学的陈庆妃教授、惠州学院的颜敏教授、广州华商学院的姚新勇教授从个案研究、文化传播、史料考证等多元视角,对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发展与研究路径进行了深入阐释,丰富了会议的学术内涵。

16日下午,大会设置四组圆桌论坛,海内外学者围绕“印尼华文文学”、“马华作家作品”、“东南亚华文文学史的再历史化”、“东南亚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及文化”四大主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学术对话。学者们结合具体文学文本、历史史料与区域文化语境,就相关议题充分交流观点、碰撞思想,形成了诸多富有启发性的学术共识。

本次大会的闭幕式由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副院长伍世昭教授主持,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监事长杨际岚先生进行学术总结。杨际岚先生以“天风海涛,气象万千”精准概括了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发展态势,并从“时间南洋”的历史纵深、“空间南洋”的地域特质、“人间南洋”的文化内涵三个维度,系统总结了本次会议的学术成果,同时对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殷切展望。

本次研讨会兼具学术深度与国际视野,聚焦东南亚华文文学的理论重构、范式转型、文学史及文学作品研究等核心议题,为推动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具有显著的学术价值与深远的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