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

一次聚会,四支不同的红酒

(编者按:王海鸿,深圳市人大常委,民进深圳市委副主席,深圳青年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深圳女报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深圳福田区文化议事会文化议员。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小爱好文学历史的理工男。1988年受邀来到深圳参与创办《深圳青年》杂志,在建设传播深圳文化的历史中与这份杂志及这个城市一起成长。本文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来描述了这位媒体人另一个精神层面)

一直觉得喝红酒配上相应的红酒杯就算是略懂红酒了。直到三八节那天,获《深圳青年》杂志社王海鸿社长邀请,我才真正开了眼界,对红酒有了新的认识。从博若莱、雷司令、贵腐甜酒到力士金这四支红酒一字排开时,我预感,一堂有关红酒的文化宴就要开始了,于是我悄悄打开了手机录音,1小时22分9秒的录音,也算是打破了饭局的记录。或许你很难想象,一次小聚而已,竟然录音近一个半小时。这大概也是在与王社长几次接触后的一种“后遗症”了,有一种印象就是听他说的每一句话似乎都能让你脑洞里发出点声音,这么说也不难理解我录了整个饭局的声音动机了吧!

这次的聚会,用王社长的话说是为了答谢愿意听他唠叨的朋友小聚,也是他每年用以感恩的例牌。事实上,我理解这是王社长的一种歌唱方式,一种处世哲学,一种生活的大智慧。要知道每一次与他的相处,都是我们在饕餮他喂给我们的营养,都是他给我们一种万米阳光下的温暖,而他只在不自觉中圈粉无数了。

那天晚上首先打开的是一瓶2017年的博若莱酒体紫罗兰光。用王社长的话说,这是应景,特别为女士准备的餐前酒Beaujolais香港翻译为宝祖利,大陆翻译成博若莱。这是在法国最差的地方博若莱种出的葡萄,用最简易的工序酿出的最差的葡萄酒,这个酒低廉到不装玻璃瓶。1941年二战爆发,德国迅速打败了法国,法国政府投降。当时的巴黎文化人十分郁闷,这么强大的国家轻易战败,于是都开始借酒浇愁。当时唯一能提供的就是博若莱酒。于是酒的需求量急速增加,酒农们便继续简化酿酒程序,甚至连榨汁都省了,把葡萄装在大木桶里,再在外面打一层二氧化碳,保证它只发酵不被氧化。任其自身的力量把皮挤破,汁沉到底部最终经过发酵成酒。博若莱带有干白的清新和干红的浓郁,从文化层面讲它还带着法兰西民族的耻辱,所以带有一种情怀叫国破山河在,不知道大伙有没有尝出这一种味道,反正我只喝出了一种口感清新的果香味。光复后, 博若莱越来越好卖,造成了恶性竞争,为了避免有人抢占先机提前销售,法国政府颁布法令规定每年11月的第3个星期四,博若莱新酒在全球统一开瓶。如今博若莱酒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葡萄酒(一般葡萄酒不会当年产当年喝),成为全球热爱生活的人们的盛宴 ,其醉人之美不仅在酒,更在于喜庆的气氛。这也是王社长那晚为大家备了博若莱的小心思了。

(左三为王海鸿)

第二瓶开的是2015年的雷司令,据说这是一款可用鼻子“喝”的葡萄酒。有人说“阿尔萨斯雷司令,高于一切”,所以是当之无愧的国际上最常见的三大高贵白葡萄品种之一。雷司令是一种富于变化的葡萄酒,没有一款白葡萄酒能像雷司令酒一样,让人们在品尝单一葡萄品种酿造的葡萄酒时,经历多层次的味觉享受。对于我们这些入门级的红酒品尝者,王社长给了一个最简单的装内行人的方法。端起葡萄酒,摇一摇、看一看、沉吟不语,当所有目光看向你的时候,莫测高深地说一句“酒体丰富,单宁密实”即可惊四座了。

第三瓶开的是2006年的力士金,也是王社长收藏了至少五年的红酒。倒入酒杯中的力士金呈深红,近乎有点黑色,用王社长的话说,这一款酒用“酒体丰富,单宁密实”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这是一款比茅台更贵的红酒,味道浓郁而不失优雅。再听王社长讲力士金,会让你感受到在葡萄酒的背后,凝结着波尔多地区酝酿和培养葡萄酒文化的悠久历史。你会知道葡萄酒当之无愧是波尔多文明世界的王牌。这让我想起那首《一个酒鬼的诅咒》。“……我一看到水桶,就会逃到天涯海角。如果不想把我惹火,就别拿太多水给我,只要够我洗杯子就好。”这首诗留给人的印象大概就是这个城市只有葡萄酒,水就像一件被顺手遗失的物件一样被惊觉。

最后一支品尝的是一支2009年的贵腐甜酒。漫长的成熟期造就了贵腐甜酒馥郁的香气,这是一种典型性极强的甜型白葡萄酒。其酒香特异,果香微弱,口味浓厚,酒体丰满。贵腐酒的问世纯属偶然,也可以说带有很大的必然性。有一年因葡萄收获得太晚了,受“贵族霉”感染的葡萄呈半腐烂的干瘪状态。通常人们只能将其遗弃了,但匈牙利托卡依小镇的果农却利用它酿成了口味异乎寻常的甜酒,被称之为“帝王葡萄酒”。而在那一晚,托卡伊贵腐甜酒也成了王社长为我们点的一份最完美的甜点,胜过鲜花。

一次聚会,四支不同的红酒,彻底让我意识到那一晚之前所喝的红酒都被“痛”饮了。伤了酒,更伤了身体。而只有这样的局,这样的品味才真正配得上红酒。酒到酣处,我也就趁兴为大家吟诵了一首《将进酒》。“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也没有比这李白的这首《将进酒》再应景的那时那夜了。

 

文章来源:紫薇浸月